Hsing Yun Diary (1989/7-1991/4) 《星雲日記(1989/7~1991/4)》
Hsing Yun Diary 7 - Finding the Inner Heart Balance Point: Where You Come From 星雲日記7~找出內心平衡點 如何自處(1990/9/16~9/3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星雲日記7~找出內心平衡點 ■如何自處(1990/9/16~9/30)在團體中要懂得「如何自處」︰
將自己忙起來,
安閒是不會被重視的。
凡事不是「我」要不要,
對不以為然的事,並不一定要同意,
但卻可以用欣賞的態度來觀照。
精華語錄
◎如何解決人我問題?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都說好,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人是為了快樂才到人間來的,不是為了煩惱才來人間的。
◎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要創紀錄,只有在創紀錄中,才能不斷提升自我。
◎為人處事在遇到困境、瓶頸時,要能如「水」--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無論遇到誰,我轉!
◎在人生旅程上,何妨委曲婉轉,流出我們自己的獨特流域,流出我們自己理想的曲線。
◎對委屈、挫折、逆境的考驗要視之如肥料,也因此才能助長我們的道業。
◎生活原就是各種嘗試,人生要不斷開拓。
◎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才是學習的目的,讀書多不一定有用,心的能力才是真正發揮之處。故學習在於有心與否,
不在於時間的長短。
◎如何樹立新形象?一、不要輕視別人,二、不要爭相領導,三、不要推卸責任,四、不要猜忌多疑,五、不要情緒
衝動,六、不要觀念不純,七、不要缺乏信心,八、不要輸給屈辱。
◎人一生做事,辛苦不要緊,慢慢來不著急,只要不死,都有希望依願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九月 十六日 星期日
早上和即將派到西來寺服務的依日、依宣、滿晹、慧愷、慧濟等十人講話,勉其到新的環境要懂得如何自處。在團體中要將自己忙起來,安閒是不會被人重視的,凡事不是「我」要不要,而是對眾生要不要。在僧團中不只有世俗的學歷,和團體在一起的生活經歷,則是必須的生活體驗,不要離開群眾。對不以為然的事,並不一定要同意,但卻可以用欣賞的態度來觀照。除道德、學問、慈悲外,應世的機能也是生活的基本,故大家要懂得「如何自處」。
韓國佛教有佛寶寺之譽的通度寺退居老和尚月下長老率同該寺現任住持泰應法師、圓昭法師、真徹法師及分院九龍寺住持頂宇法師、普門禪院住持再門法師、慈悲福社院住持珍徹法師、表忠寺住持知恩法師等十四人,今午抵佛光山訪問。
心平、慈容、慧禮、慧軍、慧化、慧道、李仁玉、吳秀鑾等代表常住到小港機場接機。
一九八二年,具有一千三百三十六年歷史的通度寺與只有十六年歷史的佛光山結為兄弟寺。近十年來彼此間的參訪不絕。今年四月我應頂宇法師之邀,到韓國九龍寺主持佛像落成開光典禮並作一場講演。今有朋自遠方來,實一樂也!
我親自帶領全山出家眾披搭袈裟,在家眾手執教旗,分列大雄寶殿兩側,恭迎老和尚的法駕。
在大雄寶殿禮佛後,請月下長老至雙圓堂用茶點、小憩,老和尚一再表示︰「佛光山全山大眾,在大師教導之下,定有所悟和有所成,今天有緣來到佛光山,真如『身在靈山』,佛光山比我想像中更偉大、更莊嚴!感謝大家熱烈隆重的接待,一輩子都忘不了!」
我請老和尚,每年來佛光山一次,老人家笑道︰「一年來十次也不夠,一踏進來就不想走了。」
博得大家的掌聲!
下午四時北上往員林,準備今天最後一場講座。途經嘉義,特地繞到圓福寺,為前來參加地藏法會的信眾開示「禮拜地藏王菩薩之功德」。
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即將下山的太陽,餘暉染紅半邊天,真是「夕陽無限好」。大自然非常奇妙,圓的太陽、圓的月亮、圓的地球......真理也是圓的、法輪也是圓的,有「圓」才能轉,能「圓」才好看。故,人不能有稜角,要圓融、圓滿、圓轉,則無事不辦。
今晚的講題「佛教的人我之道」。
期勉大家如何解決人我問題︰
一修人我不計較。
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
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
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
八修口中都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
十修大家成佛道。
百果山國際獅子會會長張邱葉、副會長周麗嬌、員林鎮長蔡教義、彰化縣議會副議長涂銓重先生等均先後上台致詞。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建立安和樂利的居住環境,是大家所嚮往的。祈願這三天講座的功德,普皆回向給前來聞法的信眾,大家閤家平安吉祥。
今天聽眾約三千餘人。
晚,回到佛光山已凌晨一點二十分。
九月 十七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全山大眾歡送韓國月下長老下山。
十時,和學院在家眾同學座談。
以前佛門是以男眾為中心的教團,為了讓女眾也能擁有一席之地,故在創建佛光山時,就以兩序大眾為中心,來肯定女眾的價值與地位。世間上的事只要有理,皆可以去爭取,尤其是自己的前途要自己去創造,不必靠別人,各位入佛門來,如何塑造自我,完全要看自己的努力。
一、肯定佛教︰對自身抉擇獻身佛教應肯定,此乃一究竟、圓滿的奉獻。
二、自我期許︰勝鬘夫人成就菩提、英國佘契爾夫人日理萬機......皆證明女眾非弱者,應以之為榜樣。
三、肯定未來︰女眾周全、細膩、柔和、慈悲的特性,將來投入佛教文教、佈教、慈善、行政等行列,必有可為。
四、護持三寶︰培養自己成為一個深具恭敬心,有道氣、法樂的在家菩薩。
凡事不以成敗論英雄,失敗在我都是成功的,只要求盡我的力量,其他不計,好好把握自己,現在、當前一念才是真義。在人生的旅途上要站得住腳,不要像洩氣的汽球;要經得起考驗,對自己所想所言所願負責,自然人生就會受到肯定。
下午一時三十分北上,到普門寺。
「早起未更衣,靜坐一枝香;
穿著衣帶畢,必先禮佛祖。
睡不超過時,食不十分飽;
接客如獨處,獨處如接客。
尋常不茍言,言出必定行;
臨機勿退讓,遇事當思量。
勿妄想過去,須思量將來;
負丈夫之氣,抱小兒之心。
就寢如蓋棺,離床如脫屣;
待人常恭敬,處事有氣量。」
九月 十八日 星期二
本山功德主黃麗明居士,本身是中醫師,對佛教弘法事業非常發心,平時也頗有修持。她和我提起往事,四歲時,由很多和尚師父把她帶到台灣,剛到台灣,到寺廟掛單,常常被人家趕出來,只好在寺廟間過流浪似的游走生活。七歲那年,有一次沒地方住,只好在山洞裏過夜,卻冷得凍死了跟她在一起的長者。十七歲在北港,有人介紹她來找我讀書(那時我正在「台灣佛教講習會」任教務之職),但因緣不具,始終沒有實現......
黃居士在訴說她的「歷史」時,我都能一一告訴她,趕她出來的人是誰,安單的寺廟名字,各寺廟的住持,因那時黃居士年紀尚小,經我一提,她都可以一一連貫,彷彿我是身歷在旁似的。黃居士非常認真的向我叩頭拜三拜,說是拜師父,以前皈依時的禮拜不算,今天的三拜才是真正知道她的師父。
下午四時,至華視攝影棚應「今晚有約」節目錄影,名作家林清玄居士也一起受訪,主持人是張小燕小姐。
今天的主題是︰在目前脫序的社會,現代人應何所適從?內容談及「錢」、「情」、「欲望」、「貪心」等糾葛人們生活所引起的煩惱。
張小燕問道︰「大師您創辦了佛光山和西來寺及不少的佛學院等等,很多人都說您擁有很多事業,這和『錢』、『管理』都有關係,大師您會不會很煩惱?」
我回答她說︰沒有煩惱!因為「有」和「無」在我心中都是一樣的,而且這許多事業並不是我刻意要去創造,也不是用貪心去獲得,我是「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退為進」。所以有時錢財的擁有,不一定要從有形上去看,像剛才我們提過的心,我們內心的財富就有很多。例如,我很有信用,人們就放心的委託我做事。當然,信用就是財富。
「大師您會不會生氣?」
生氣,若從「瞋恨心」中生,這是不對的。父母愛他的小孩,打他一巴掌是望子成龍,是從慈悲心來,有時為了要人好,這個「氣」難免會有的。
「人總要有理想,若達不到便會很失望,怎麼辦呢?」
我想這很簡單,只要盡心盡力,不要斤斤計較於結果、成敗、有無得失,這都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已盡心盡力就好了。人是為了快樂才到人間來的,不是為了煩惱才來人間的。
......
今天是普門寺地藏法會圓滿日,向信眾開示「地藏王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
晚,接受美聯社黃明記者的訪問。
九月 十九日 星期三
十一時五十分,參加普門寺光明上燈法會。
我覺得普門寺的信徒不好做,普門寺的法師不好當,普門寺我也不好來。昨天我到此,巧遇地藏法會圓滿日向大家開示,今天又說難得有上燈法會,普門寺法師又要我向信徒講話,所以我說普門寺不好來。
常常聽我開示,現在換個方式,讓我來考考大家,我問大家道︰「人間最偉大的人是誰?世間上最普遍的東西是什麼?地球上最高的東西是什麼?」
大家聽後,不約而同的回答道︰「佛光山。」
我又問大家道︰
最早的中國寺廟叫什麼名稱?(河南洛陽白馬寺。)
中國最早的佛經何名?(四十二章經。)
中國第一位出家人是誰?(朱士行。)
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是誰?(淨檢。)
中國最大的經書有多大?多重?
(在西藏薩迦寺,書長五尺,重三百公斤。)
中國最大的幢有多高?
(在河北省,有五十二公尺,十六層樓高。)
中國最大的石刻經書有多大?
(房山刻經,最大的一塊有四十公尺。)
中國最大的「佛」字有多大?
(在四川,刻在石上,有三十尺大。)
中國最大的佛像有多大?
(樂山大佛,鼻子有二十六尺,耳朵可容二十人。)
中國最小的佛像有多小?
(是米粒的二分之一大,佛頭只有髮絲的二分之一大,必須要用十六倍大的放大鏡才看得到。)
中國最大的袈裟有多長?
(有八十公尺長,要六個人花四十五個工作天才完成。)
中國最大的石刻觀音佛頭有多大?(在山西省,有二十二尺。)
中國最大的金佛?(用三千七百二十四斤的黃金打造。)
目前中國一寺住最多的出家人是何處?
(佛光山,有六百名僧尼。)
最高寺廟?(普門寺,十二層樓高。)
最早的佛教電視節目?
(「甘露」,佛光山電視弘法委員會製作。)
中國第一本精裝佛書?(釋迦牟尼佛傳。)
......
在人生道路上,每個人都要創紀錄,只有在創紀錄中,才能不斷提升自我。
今晚起連續兩天,將在台中新民商工禮堂舉行二場演講,這次講座是由台中光明獅子會主辦。台中市長林柏榕先生也蒞臨現場。今晚的講題是「禪者的生活」。
九月 二十日 星期四
上午九時,到新竹無量壽圖書館開董事會。
新竹市政府社會科蔣偉民先生也到會場指導。會中提議,由於館舍不敷使用,擬將擴建,經董事會一致通過,並建議擴建後的圖書館,要注重寧靜、安然的書香氣氛,及增闢靜坐室,讓看書看累的人,可以到靜坐室養息。
關世謙董事因故請辭,董事會聘為本館顧問。我也當場辭掉董事長之職,董事會聘請我為導師。董事長改選由慈惠法師擔任。
下午要到台中時,路經三義鄉,順道參觀了「西湖渡假村」的坡土、樹木規畫。
今接永田給我的一封信--
「師父!您在各地講演弘法,真是辛苦。弟子感覺慚愧,沒有辦法替您分擔一些辛勞。師父最近在台北和高雄的《金剛經》講座,永田聽了很受用,在此向師父報告一些心得。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一句偈的受用』。師父說︰『要存著佛教靠我的想法,不要想著我靠佛教。』聽到這裏,我的內心很感動。
又︰我們平常受人讚歎的每一句話,甚至被罵的每一句話,要用般若智慧去領受,都可以成為很好的一句偈。
師父還提到,我們每一個人出家學佛,您都要安排種種因緣,讓我們學習,所以我們應該要有感恩的心。除了感謝師父,也要感謝大眾成就我們。您說︰『感謝因緣,就是有般若。』我要記住這句話!
永田從五月初調到福國寺來,負責客房的管理,工作得很順利,師兄弟間也很和諧、照顧,請師父放心。......」
今晚在新民商工續講「禪者的生活」。
「口乃心之門,守口不密,洩盡真機;
意乃心之足,防意不嚴,走盡邪蹊。」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五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所屬各院會暨單位主管聯席會議,九時起,在法輪堂召開,出席列席者共計有百人之多。最近剛從澳洲回來的依訓、印度回來的依華,都參與了開會。
各單位將自己的工作內容、成效,與希望其他單位協助者,一一起來報告︰
文教基金會於明年元月一日至五日,要召開佛光山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主題︰「佛教現代化」。預計發表論文四十篇。專題演講將邀請前日本佛大校長水谷幸正,總評論人請傅偉勳教授擔任。
本山佛光出版社,七月至九月的再版書計二十五種,五萬五千冊;新書,單冊十二種,二萬冊;套書二種,共計一萬五千冊。
下半年新書出版有︰中國佛教小說大系、中國佛教散文大系、中國佛教歷代經典寶藏。
......
開了一天的會,議題多達十四項。會做主管的人也要會開會,不知重點所在,不知問題癥結的析釋,徒增議程的進行。
「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傭;
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
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
立業不思種德,如眼前花。」
為人處事在遇到困境、瓶頸時,要能如「水」──遇山水轉,遇石水轉,遇岸水轉,無論遇到誰,我轉!因此在人生旅程上,何妨委曲婉轉,流出我們自己的獨特流域,流出我們自己理想的曲線。
生活就像翹翹板,不是上便是下。
九月 二十二日 星期六
回山參加叢林學院聯合講習會的基隆學部同學,明天將移師到基隆正式上課,訓勉大家在新學年、新同學、新環境下有個新的開始。
不管在本山或分部的同學,地雖不同,但宗風思想是一樣的。以前在社會上對本山的印象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入山門後,如何與宗風相應。在佛門裏的早課、打掃、供養、行住坐臥、吃飯、睡覺都是在修行,修行以發心為首,立願第一,諸佛菩薩的德行皆是因發心發願、立志立願所成就的。
學習的過程中要自立自強,不要因別人的一句話而退失道心,凡事朝積極面、樂觀面、好的一面去想。要有般若去體會一句偈的妙用。對委屈、挫折、逆境的考驗要視之如肥料,也因此才能助長我們的道業。「全部接受」是學習的不二法門,要用歡喜心去面對周遭的人、事、物。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生感、冷心思想。
課餘之暇,培養寫日記的習慣。「日記」可以過濾思惟、提醒備忘、督促責任、不違承諾、洗滌心靈,幫助我們淨化,提升我們的性靈。
今天在座有四十三位同學,希望大家畢業時,不要流失一個。
應信眾部之邀,晚,在法輪堂和第十三期信徒講習會學員座談。
「講習」主要的目的是認真的灌輸信徒們正確的佛門禮儀、觀念。
這一期的學員老、中、青都有,有的剛入佛門,有的則已學佛數十年,故所發問的問題深淺皆具。
「如何增加自己的力量?」
《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一上有一段經文說--
「小兒以啼為力,欲有所說,要當先啼;
女人以瞋恚為力,依瞋恚已,然後所說;
沙門婆羅門以忍為力,常念下,下於人然後自陳;
國王以驕傲為力,以此豪勢而自陳說;
然阿羅漢以專精為力,而自陳說;
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
修行,首先要為人著想,不要把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否則人道不具,還談什麼佛道?
九月 二十三日 星期日
由常律法師主持的正德慈善醫院彰化分院,今天落成。上午七時我從佛光山趕到彰化,參加其落成鑰典禮。監察院長黃尊秋先生也參加此盛會。
中午和心平等到魚池鄉,勘察總本山地形。或許是因日前颱風的影響,入口處山崩路埋,無法入山,一行人就沿著山邊休息、吃便當,享受一份意外的半日閒。
在回程的高速公路上,看見多處有車禍,出門在外,能平安就是福。
晚,八時十五分回到山上後,即刻和英文佛學班同學講話。
學外國語文,只是一種工具,為將來弘法的方便。
每個人要自我了解,自己的特長是什麼?將來要往那個方面去發展?對語言特別下功夫者,可以做學問當學者,再不就是傳教講佛法,最基本者要能書寫信函、翻譯文稿......故要擬定自我的學習層次。
人生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要用在有用之處,不可浪費時間,學非所用。一個人的成功,發心、立願、明理、人緣、能力、責任......都是成功的因素。讀書,只是這些因素中的一項,就如六成就一樣,要眾緣和合。人讀書讀到某一階段,先服務一段日子再讀,才會體會自己的欠缺、不足、不夠、不能。
「讀而不讀,不讀而讀」,要理事圓融,不要將事理分開,工作也一樣可以讀書。我提倡辦學,但不喜歡死讀書,讀書是要拿出來用,所以要讀快樂的書,有「用」的書。
最近滿和寫了一封信給我,我看了很感動──
「......要做好一個出家人,是從發心、慈悲做起,而非從學問開始,我為了大家的希望、鼓勵而讀書,大家推著我去讀博士,這些我不要,我是來出家的......」
讀書是為充實將來工作的能力,而非為名利,故對自己要了解清楚。
學佛要製造很多歡喜快樂,而快樂非因金錢、感情,而是由心境產生。用對待的眼光,不以為然的態度處事,當然會不快樂。然人情的好壞就如春夏秋冬,受多了就能適應。要訓練自己︰
一、要有思想--凡事多往深刻、廣大、複雜、精密的層面去透視。
二、要有膽量--有膽量才能擔當、負責任、肯向前、受肯定。
三、要有方法--方法即智慧,為大體、為常住、為團體要用身口意一致去觀察事委始末,而不是口說而已。
生活原就是各種嘗試,人生要不斷開拓。
九月 二十四日 星期一
叢林學院的老師們在座談,慈惠院長請我跟老師們講幾句話。
佛光山是以文教起家,發展則要人才來弘揚,人才要靠老師來栽培,所以「老師」對佛光山的未來關係重大。從事教師工作者要比學生用功,日新月異的教學法,才能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按時繳交教材內容和進度,是老師分內的事。
對傳統的「科判」教學法要注重,旁徵博引的充實教材內容讓學生受用,是教學的目的。
除佛學外,平時要不斷提供給學生如對社會變遷、人事改革、時事簡評......這一方面的新知。
「大眾慧命,在汝一人」,身為人師者,要有無怨無悔的燭光精神,為成就他人而燃燒自己。
晚,七時,和學院出家眾同學談到「如何了解自己?」有幾個問題要大家去深思--
「我的心中有些什麼?」
「我的口中說些什麼?」
「我的腦海想些什麼?」
「我的雙手做些什麼?」
「我的耳朵聽些什麼?」
「我的日子過些什麼?」
......
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才是學習的目的,讀書多不一定有用,心的能力才是真正發揮之處。故學什麼在於有心與否,不在於時間的長短。
「什麼人可以到國外去弘法?要具備些什麼條件?」
人人都可以去。能堅持自己的承諾、擔當自己的責任,是先決條件,國外非天堂,一樣要吃飯、睡覺、工作,還要習慣於當地的風俗、民情、氣候、水土、語言、寂寞,及獨當一面的應對能力。在澳洲的永全,其不回頭的忍耐堅守,實是每一個要到國外服務的人最好楷模。
我一生都很相信徒弟對我講的話,雖然常常「上當」。只要有人發心要到國外,我都會答應,只要能堅守對我的承諾,我也會一切OK。
「有什麼方法,可以和異己者團結?」
委曲求全、謙虛、低下、熱忱、主動地跟對方溝通,是團結的方法。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後淡者,人忘其惠;
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後嚴者,人怨其酷。」
九月 二十五日 星期二
旅居美國休士頓的前香港佛經流通處董事長嚴寬祜居士,日前由美抵台,下午一時三十分專程上山訪問。
嚴寬祜居士早在三十年前就和當時在三重埔負責佛教文化服務處的慈莊、慈惠認識(因那時都以通訊的方式向嚴居士購買法物),在佛教界嚴居士有「楊仁山第二」之譽,是因他對今日海內外佛教文化事業的發展有莫大貢獻。大陸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嚴居士在烽火中,以論噸的方式,向民間大量採購佛書,運送到香港成立「佛經流通處」,又怕時局不穩定,運了一百八十箱的佛書(約一萬多冊)到美國,寄存在沈家禎居士的宗教圖書館。
晚,特請嚴居士和叢林學院的同學見面,請他談談從事佛教文化事業的心路歷程。
嚴居士對佛教事業的經營,四十年來如一日,只為佛教,沒有自己,且愈做愈有信心,不為消災、不為福壽,為的是要讓佛教文化不滅,為真理傳播而努力,這一點很值得大家讚歎。
嚴居士在香港創學校;在美國創寺院;在佛門則念念於佛法、眾生,熱心宗教、文化,相形之下,我們應該慚愧。如何效法其精神並將之帶到生活中,是大家要學習的。
「人退休後,不做三寶事業做什麼?」這是嚴居士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如何樹立新形象?」
一、不要輕視別人。
二、不要爭相領導。
三、不要推卸責任。
四、不要猜忌多疑。
五、不要情緒衝動。
六、不要觀念不純。
七、不要缺乏信心。
八、不要輸給屈辱。
九月 二十六日 星期三
和嚴寬祜居士用完早餐後,陪其至各殿堂、陳列館、編藏處各地巡山。中午嚴居士搭機去台北。
下午一時,至樹德家商演講。「樹德家商」的前身為「樹德女中」,於一九六三年由校長張珮玉、董事長嚴超先生改制。目前校內設有家政科、幼保科、服裝科等十六個科系,全校學生共計八千多人,到處洋溢一股青春的氣息。
為他們開示的講題是--「一個觀念四個方法」。
慧性由印度回山,向我銷假,並帶回千條念珠。
佛陀在講經說法時,為更具體的讓大家能體會經義,最常用的法門就是「譬喻」,如--
因緣如條件、心性如明鏡、心地如田地
道諦如橋樑、法身如虛空、菩薩如慈母
愛語如春風、四攝如磁石、求法如爬山
皈依如靠山、布施如播種、慚愧如瓔珞
智慧如光明、勸信如傳燈、修行如作戰
慈悲如冬陽、聞法如求醫、願力如根本
......
「將善心貼切表達,
用微笑溫暖世界。」
九月 二十七日 星期四
南印度摩訶菩提協會分會會長僧伽桑那法師(Sanghasena)來訪,希望本山對位於北印度拉達克佛教的復興給予支持,或請本山在該處(海拔一萬一千多公尺)設一分院。
僧伽桑那法師出生於拉薩,曾到過東南亞、日本、台灣各寺廟,每到一處,大家都介紹他一定要到佛光山看看。由此因緣,今日上佛光山。據聞印度出家眾僅在一百到二百人之間,西藏喇嘛則有五千人之多,由於佛教在印度尚屬再發展時期,並無女眾出家。
我建議僧伽桑那法師︰台灣和印度的佛教要彼此來往,對有意學佛的印度女眾,佛光山願意提供獎學金,支助其到佛光山研究佛學,學會了中文再回印度去弘揚佛法。
過幾天依華要回印度,佛光山委託他帶些小孩用的文具、衣服去和克什米爾地區的小朋友結緣,等有來往了再去參觀拉達克地區。
下午一時北上。
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很多車子只有司機一個人,別無乘客,我似乎不曾坐過只有我一個人的車子,我的車子始終沒有虛席。
最近常收到徒眾的來信,一天有時五、六封,也曾收過十多封,在寮房看信、打電話、聽新聞報導、改文稿,實在忙得不亦樂乎。
下個月初,就要到西來寺,為西來寺陳列館添置的東西這兩天正在裝貨櫃,鄭碧雲每天都為此而南奔北跑,實在很辛苦。
明天是教師節,有一連三天的假期,交通處為疏解假期回家的車輛,全線停止收費三天,可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已非常壅塞,從泰山到台北只二十分鐘的車程,卻開了一小時。
慈莊、慧軍、依華到機場接由舊金山來台的陸鏗先生。晚上八時與陸先生一起用晚餐。
和普門寺住眾一起收看九時三十分華視「今晚有約」節目。徒眾對張小燕向導播說︰
「做節目不是為生氣!」的表情非常欣賞,說是「真」傳。
九月 二十八日 星期五
吳伯雄先生早上來訪,輕便的上裝,儒雅的風度,仍習慣稱呼一聲︰「部長好!」這兩天電視正有他要競選台灣省主席的消息,對此吳部長的看法是︰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願,有勇氣面對選民的考驗,他願意接受這種挑戰。
吳部長是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全家都皈依妙果禪師。自卸下部長後,多了很多時間思考,深覺從事政治的人,也需要有宗教力量支持。吳部長平易近人的大眾化性格,尤其為民眾籌款而「賣」唱,更是拉近與民眾距離的關鍵。吳部長戒煙已百多日,他笑著說︰「市長戒煙不稀奇,老公賣局局長戒煙可稀奇!」可以感受到其毅力。
中午十二時,在大悲懺法會上開示。今起三天共有二千多人在此分批禮拜大悲懺。
平時我們對父母、兄弟姊妹會關心,那是他們和自己的關係密切,在世間上只要與自己有關者,不管有沒有價值,我們都會喜歡。禮拜大悲懺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一、與教育有關︰為西來大學籌募善款,過去佛教徒的慈悲都表現在養老、醫療、救濟上,現在信徒水準已經提高了,發心於佛教的文教事業來培養人才,改善社會風氣,淨化人心。《金剛經》云︰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其功德不及百分之一的四句偈佛法布施,大家在此禮懺不僅可以消災,更可以拜出一所大學來,提升了佛教教育文化,意義特別殊勝。
二、與我們的未來有關︰過去中國人都是接受外國人所辦的大學,如輔仁、東吳、東海......但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已有力量到國外去辦學,一掃昔時伸手等待別人救濟的窘狀。此功德不但今生今世受益,也影響到生生世世消災免難的福祉,我們希望李總統、郝部長,乃至鄧小平、楊尚昆都能知道,佛光山的信徒正全心全力的為在國外有一所自己的大學而努力。
三、與觀世音菩薩有關︰大悲懺是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從《普門品》中我們知道菩薩為眾生免七難、救三毒、滿二求願,更有顯益與冥益的加持,對我們日常生活幸福快樂關係非常密切。
四、與一切有關︰為成就好事、為佛教興隆、為子弟念書、為中美文化的交流......與大家都有關係。既然有關係,希望大家都一起來關心它。
向與會的信眾介紹到普門寺參觀的嚴寬祜居士。
陳履潔先生(國防部長陳履安的弟弟)來訪,要我為其製作的「心經鋼版刻」上寫幾個字--
「般若心經,是智慧吉祥的聖典。經云︰『度一切苦厄』、『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實是保護人生安全之寶也。」
並寫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送給陳履潔先生,「悲智雙運」請陳先生轉送陳部長。
晚,七時三十分至中壢藝術館佛學講座。
這次講座是由桃園縣政府主辦,一連三天,主要是為環保而講。
九月 二十九日 星期六
曹仲植先生一直有個心願,要到印度聖地豎立聖地歷史說明牌,委託我著手去做,今特囑將要回印度的依華與其連絡。
上午到新店廣恩老人養護中心,與工作人員開示。廣恩養護中心專收容一些中風、癡呆、行動不便的老人,目前計有一百二十八位殘障老人,由負責人林美惠及多位護理人員二十四小時看護。
面對這群在此默默發慈悲心、行菩薩行的工作人員,我由衷地感動和尊敬。蓮花長於污泥,佛陀成道於娑婆,地藏到地獄救度眾生,觀音到處救苦救難,在愈苦的地方愈能成就自己的道業,滿心祝福這些在人間實踐慈悲、忍耐、愛心的護理人員。
我也一間一間去和這些老人握手、交談,深深體會老病的悲哀。
晚,到中壢藝術館講座前,先至中壢佛光念佛會去探望身體違和的慧基法師。到此之前,在普門寺我已為來參加大悲懺的信眾,作了兩場開示。
中壢地區是屬客家範圍,客家民風非常淳樸,以前的閩南婦女纏足,客家人卻沒有這種風俗,所以客家婦女可以下田種田,養成能養家的能力。客家人的讀書風氣很盛,有一首「讀書好」歌謠可證--
「自古好言書說盡,書是智慧之寶藏;
人生在世不讀書,如牛如馬如豬羊;
書中自有博士帽,書中自有好頭路;
書中自有福祿壽,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到用時方恨少,勸你愛惜好光陰;
遊遊蕩蕩混日子,辜負青春多可憐;
自古將相本無種,求學讀書須用功;
發明創造靠學問,成功立業靠讀書。」
在西來寺服務的茅愷枬小姐,今介紹魏得棟先生來訪,魏先生的正心國樂團曾在西來寺表演過。承魏先生好意要送十部古箏給叢林學院,非常感謝他的發心。
九月 三十日 星期日
慈惠、永餘、永如、永肇、永均、滿義等上午陪我到基隆學部巡視,才一進門,學生們就列隊在門口歡迎,依我過去的習慣,只要有人迎送,我下一次是不會再來的,徒眾應該了解我這個個性。他們不但歡迎,還唱歌︰
「基隆學部我的家,
清淨輝煌;
梵唄莊嚴音幽揚,
給人歡喜(信心、希望、方便);
佛光山、極樂寺,
都是我的家,
溫暖寧靜又安詳,
學佛好道場。」
這是學部同學獻給我的歌。
四十一年前我到台灣來第一個接觸的寺廟就是極樂寺,一九四九年二月隨僧侶救護隊到基隆上岸時,驚訝地發覺台灣還有寺院,但不敢進去,只在門口瞭望,四十年後的今天,昔時小廟已變成現在八層大樓的規模。人一生做事,辛苦不要緊,慢慢來不著急,只要不死,都有希望依願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學生就要把學生做好,如果連學生都做不好,更別談要做老師。同樣的,人都做不好,如何成佛?故在人生舞台上立場要站好,做好自己的角色。大家雖然在學部,但要有整體概念,「叢林學院化,學院叢林化」是我的理想,過寺院的生活但也有叢林的組織,二而為一,彼此不分別。在學習之餘,對常住的環境、需要,要多給關心、支援。
佛光山是個四眾道場,不管出家、在家彼此要互尊互重,和樂相處,大家要在道業上爭長短,不要在是非、煩惱中繞圈子。學習委屈、忍耐,才有力量辦道。
隨後到普門雜誌社和負責的徒眾、工作人員開個小型座談會。十一時趕回普門寺,為禮拜大悲懺的信眾開示。
我每天的行程就像在趕場一樣,又喜作不請之友,雖辛苦、雖忙累,但在心甘情願下,卻法喜充滿。
下午二時講第二場開示,三時三十分,到桃園講堂主持一場一千二百多人的皈依。桃園講堂在落成時舉行過一次千人的皈依,時隔才一個月,又有這麼多人要皈依,由此得見講堂的度眾能力。
這一次到台北來,利用空檔寫毛筆字送給來參加大悲懺的信眾,共計寫了二百一十二張。
晚,在中壢藝術館作第三場演講。
這三天桃園縣長劉邦友先生及多位縣府人員都前來聽講。吳伯雄先生今晚也到現場,特請他和大家講幾句話。
凌晨一點二十分回到佛光山,一路上雖很辛苦,但在家等候為我開門的滿榮、滿徹更辛苦。
我很懷念三十年前在雷音寺時,一群人到鄉間佈教後,騎著腳踏車回雷音寺,吃米台目泡糖水的點心,東南西北地談著......。三十年來弘法事業不曾斷過,現實的環境和優渥的條件比當時不知好過幾十倍,但那份親蜜如天倫般的氣氛,卻反而疏遠了。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