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m Series 10 - Humanistic Buddhism 《佛教叢書10-人間佛教》
The Enterpris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 3 Humanistic Buddhism Social Charities 人間佛教的事業 第三篇 人間佛教的社會慈善事業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人間佛教的事業 第三篇 人間佛教的社會慈善事業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為憐愍娑婆世界眾生的種種疾苦而應化世間,並宣說種種離苦得樂的妙法,謂:「貧窮者教以大施,病瘦者給予醫藥,無護者為作護者,無所歸者為受其歸,無救者為作救者。」佛教徒本著佛陀此一慈悲濟世的本懷,在人間推動實踐各項慈善事業。
一、賑飢施貧
西元前三世紀,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阿育王,為了興隆佛法,在四邊城門設置藥品倉庫,免費施予僧眾、百姓醫藥,使人民免除貧病的威脅。每日並以一千錢供養塔像、一千錢供養上座比丘、一萬錢供養僧眾、一萬錢添置藥品等。同時在道路兩旁遍植林蔭樹木,廣鑿口井,以便往來行人消暑休憩之用。
隋朝的法純法師,住大興善寺,心懷「人飢己飢」的菩薩情懷,遇人民飢苦,常脫去僧裝,換上俗服,默默的潛赴市里為人做工,把賺來的工資分贈給貧苦的人;遇有道路崩塌,便自動自發的擔起築路的工作,所得報酬則布施給窮苦的人。
唐朝京師會昌寺德美法師,常惠施貧困,每年都行大布施,賑濟窮人。梓州通泉寺慧震法師,常大開山門齋僧,對於遠自四方齊聚而來的貧窮人等,也都一一施捨,從未怠慢。荊州開聖寺法雲法師,常把所獲得的施物,立即轉施貧病。京師弘福寺靈潤法師,則常在京裡施設千僧會,出了京便對貧窮之人廣施救濟;晉州大梵寺代病師,凡屬荐饑,必力募設食以濟眾,後於趙州設立施食道場,前後有八次之多,救濟了無數飢民。
唐朝興國寺曇選法師,終年在寺前放一口大鍋,每逢災荒,便親手煮粥賑施飢民。漢州開照寺鑑源法師,每逢講經則設千人粥分施飢民。山西省蒲州仁壽寺的志寬法師,不但常替鄉人醫治疾病,遇到飢饉之年,即煮粥讓飢民食用,因而博得地方人士的愛戴。元代佛光大師志德和尚,每逢飢荒之年,必煮粥賑濟飢餓民眾,蒙他救助的多達數萬人。明朝時,德清禪師住山東勞山(牢山)那羅延窟,曾以慈聖皇太后敕賜的三千金賑濟災民。
清末民初,國家長期處於動盪不安,國人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忠誠體國、悲心救世的佛教徒--戴季陶先生,自民國十九年起,即在自宅南京五台山孝園內施醫濟藥,每到冬天於湖沙、廣漢、洛陽、長安等地施放米粟寒衣;遇地方水旱天災,則捐款賑濟。因此,佛教歷年來的賑飢施貧,對安定社會民心有很大貢獻。
二、養老育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人之幼」,貧苦無依的老人與失怙棄養的孤兒,一直是佛教所致力救濟的對象,因此,佛教寺院有的創辦養老院、育幼院,有的協助政府展開養老育幼的工作。例如紹興元年徽州太守徐誼創建的居養院,紹興三年吳興知州王設置的利濟院,都是由法師負責。嚴州淳化縣的安養院,由了勤法師捐仁壽鄉田五畝、四向院支久法師捐太平鄉田十畝支持,歲收由政府催繳,而由傳教寺師亮法師負責財務的收支。此外,嘉定五年黃公度在建康(今南京)創養濟院,景定時在城南城北並置二所居養院,都由法師負責。南宋寧宗以後,地方設有慈幼莊、慈幼局、嬰兒局等,專門收養撫育棄兒和貧兒。如嘉定十年真德秀設慈幼莊,由蔣山寺、保寧寺、清涼寺、天禧寺等四寺,每年輪流派僧侶主持。
上述的居養院、育幼莊等,都是由寺院協助官方經辦。民國以來,星雲創設老人精舍、仁愛之家、育幼院等慈善事業,將佛教的愛心廣澤於貧苦無依的老弱無依者。
三、創僧祇戶
古代中國以農立國,人民要仰賴上天吃飯,遇有天災,農作物欠收時,人民的生活就成問題。
北魏年間,文成帝即位後,再興佛教,昭玄都統曇曜曾奏請文成帝在州鎮設立「僧祇戶」的制度。所謂僧祇戶是:每逢豐收年,由人民以穀物六十斛(唐制為三千六百升)繳納僧曹公署(管轄寺院的總機關,如同現今的佛教總會),以備饑荒時賑濟饑民之用;繳交穀子的民戶就稱為「僧祇戶」,其所繳的穀子則稱為「僧祇粟」。這些僧祇粟儲存下來,若遇荒年,可供賑災之用,待豐收年時,再歸還寺院,平時則加以活用,作為資助平民的金融。這是為救濟飢民而設立的制度,類似現代的農會、合作社的性質。在當時甚受社會大眾的歡迎,這是佛教對現實社會的一項慈善創舉。
四、設無盡藏院
從南北朝開始,寺院內不但設僧祇戶,也設其他金融事業,稱為寺庫。在《續高僧傳‧僧稠傳》即有「寺庫」的記載:「北齊文宣王,敕送金錢和衣服與僧稠,令在寺中置庫以納,使之供為寺中常費或其他。」而在隋、唐、宋朝時期,此寺庫的施設仍繼續流行著。宋朝時,曾改為「長生庫」,及至元朝,則稱為「解典庫」,即是將百姓拿來質押的典當品,收集納之於寺庫,類似今日的「當鋪」。
「無盡藏院」和這些寺院金融機構相類似,它是用以資貸財物,供人民周轉之需,為唐朝化度寺信行禪師所創設,其設置目的有三:1.救濟貧民;2.社會經濟的流通;3.寺院中修道資糧的儲備。無盡藏院裡金錢借貸的情形極為頻繁,手續非常簡單,不必填寫借貸字據,也不另加利息,甚至不需要扺押物品,到期自然償還即可,純粹是一種社會慈善福利事業。
五、行醫救人
佛陀是大醫王,善於療治眾生的身心疾病。自古以來,佛教許多僧尼也都精於醫術,他們在弘法的同時,也為人療病。例如:東晉的佛圖澄,巧於醫術,又善持神咒,受其療病而恢復健康的人,不計其數。再如師事佛圖澄的竺法調,亦是醫術精湛的醫僧,醫術遠近馳名。東晉中葉,竺法曠於疾病流行時,遊行各村落,發心為病患療疾。北魏道人統師賢,亦以醫術知名。
唐朝雍州梁寺法喜法師,精於醫術,有人生病,不論認識與否,一定親自探視治療,必要時也會詳察病人的尿、屎、膿、痰等物,作為診斷的依據,這種不避污穢的精神,深受遠近道俗的敬重。晉州大梵寺的代病師,發願代人受病,解救眾生之苦。其住天台山國清寺時,經常到各處巡醫。
六、設養病坊
唐朝初年,洪昉禪師在陜西建立龍光寺,並於寺內設置病坊,收容病患,其數常達數百人之多。北齊文宣帝時,那連耶舍在汲都的西山建立寺院,並在寺中收容癘疾患者,給予醫護與療養。唐初蜀地福成寺道積、石頭城智嚴等,都曾建病坊以收容病者,甚至親自為病患清除污穢、洗滌惡臭,乃至為他們吸膿療病,這實在是佛教最早的慈善醫療事業之服務。
此外,在南北朝時代,由南朝齊武帝的太子文惠與其弟竟陵王子良所設立的「六疾館」,其功能與唐代的養病坊性質相同,都是為救護染患一切疾病窮人所設的收容所。北朝北魏的宣武帝,在永平三年(510)也設立了療養所,把京畿內外的病患一起收容在此,加以治療。
七、戒殺放生
佛教的慈悲心,是普及一切眾生的,所以殺生被列為佛教的根本大戒之一。而放生更是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體現,對今日社會大力提倡的「生態環保」,有其正面而直接的助益。
常以佛教徒自居的梁武帝,著有〈斷酒肉文〉,並曾頒行禁屠詔令;以佛教精神統治天下的隋文帝,在開皇三年詔示天下:「正、五、九三月為長齋月,以及每月六齋日禁殺一切生命。」唐高祖在武德二年也曾詔示:「庶民須習佛制,今後每年之正、五、九月及月十齋日,一切人等不許執行刑戮,殺害動物,捕殺魚貝,此禁令即為國制。」由於帝王崇佛,使體現慈悲精神的戒殺運動能普及於全國。
天台四祖智者大師,曾居住在南方沿海一帶,每日見漁民們羅網相連,橫截數百餘里,濫捕無數的魚蝦生靈,心中不忍,於是經常購買海曲之地,闢為放生池,共遍及全國八十一個地方。開皇十四年,他應請開講《金光明經》,闡揚物我一體的慈悲精神,感化以漁、獵為業者,共有一郡五縣一千多處,全部止殺而轉業。
宋初天台的義寂法師,常應村人邀請,浮舟江上,一面放生,一面講《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品》;唐代譯經僧法成法師,曾在長安城西市疏鑿一大坑,號曰「海池」,引永安渠的水注入池中,作為放生之處。唐初杭州天竺寺的玄鑑法師,常以愛物為己任,將寺前通往平水湖的河流作為放生池,並得到太守的批准,禁止人們在六里內捕魚。
明朝蓮池大師撰〈戒殺放生文〉以誡害物,並在雲棲寺設置放生場,寺裡的僧眾則自減口糧節約兩百石,用來贖換鳥類,將其放入放生場中。唐末五代永明延壽禪師,未出家前,曾任華亭鎮將,督納軍需。因私用官錢買魚蝦等生禽放生,事後被判處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時,面無戚容,典刑者追問其詳,他坦然地回答:「動用庫錢是為了護生,自己並沒有私用一文。」後來,被無罪釋放。
由於佛教僧侶們「以愛物為己任」,廣行放生,不但拯救無數生靈,且蔚成社會善良的風氣。
八、義塚義葬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過程,儒家認為生養死葬是為人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孝道。但是對於貧苦人家,生養固然不易,死後無力埋葬者,更不乏實例,因此古來民間即流傳許多賣身葬父的感人故事。尤其在戰火離亂、旱澇災荒的年代,更可見遍野屍骨無人收埋的悲涼景象。
宋代以後,發展出「漏澤園」的制度,這是由官方出錢,僧人主管義葬流民的制度。如孝宗淳熙九年,郡守趙雄置漏澤園,請開如、真如二寺僧眾主掌安葬飢民的事務。
然而漏澤園有一定的程規和管理辦法,彈性少,遇有兵災時疫,較難發揮功能。因此,為因應需要,漏澤園外又有所謂的義阡、義塚,二者也是由僧人負責。如建炎二年,金兵南下,建康(南京)遭蹂躪,死傷無數,在官方召募下,華藏寺、能仁寺、保寧寺、清涼寺、壽寧寺的僧眾,共築義塚八所,掩埋數萬具遺骸。
建康除義塚外,還有義阡,如真德秀於寧宗嘉定八年,在南北兩門外設置南北義阡,南義阡設立之初請道明法師主掌,後來改由鄰近的殊勝寺派僧人管理。
另外,還有稱為普同墳的,一般民眾也可以利用,與義塚、義阡性質相同。紹興十一年福州懷安縣所建築的即是普同墳,是當時丞相張浚請芙蓉寺法師主持的。
以上所提都是官方出資主辦,而由僧人實際負責,也有僧眾自動自發出錢出力,如紹興初年,金兵渡江,屍骨遍野,便是由丹徒縣金山龍游寺淨信法師與其他僧眾二十人,親自收屍掩埋。宗華法師也在官方委託下,負責養濟院死者及外地流浪死亡者遺骸的掩埋。建炎紹興年間,日智法師埋葬罹兵災者,多達十萬人。萬曆二十六年,廣東雷州瘟疫流行,死屍相枕藉,憨山德清禪師惻然悲愍,親率徒眾、村民掩埋屍首,以免瘟疫泛濫,並廣薦超渡法會,消解癘氣。今日佛光山萬壽園公墓也為孤苦無依者,免費提供一「最後的歸處」。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