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dhist Affinities over a Century 4 - Social Affinities 2 《百年佛緣4-社緣篇2》
The Meaning of a Discussion of Chan Over a Vegetarian Meal 素齋談禪的意義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素齋談禪的意義一、前言
回憶我弘法成長的期中,初在台北,常常受各種人士宴請,自己也覺得應酬太多,不過假如要我回請他們,我還真的沒有這個力量,也捨不得花幾百塊錢吃一桌飯菜,我想,吃一頓飯二十塊錢就可以打發了,為什麼要花幾百塊呢?
對於飲食我一直保持過去在大陸過堂的習慣,到今天還是想到一菜一湯一飯,就非常滿足了,飲食如湯藥為療形枯,只是把它吃飽就好了。可是在今天的社會上,就不是這麼簡單,中國人有一句話,「很多事情,要在飯桌上才能解決」,可見吃飯,不但是交際應酬,也是有談判解決問題的功用。
台北道場於一九九四年二月十日成立的時候,地處松山,那時候在台北市還是比較屬於郊區地段,為了發展,加速道場的知名度,就由我發心,在台北道場舉辦「素齋談禪」的活動。因為一般的信徒到寺院裡面來,有的是來參加共修拜佛的,有的是來吃茶聊天的,有的是來問道聞法的,有的是要解決疑難困苦的,有的也是真心護持道場發展的,有的就是要來吃素菜素飯的,因為信徒多元,我想把它規劃起來,總稱聞法、喝茶、吃飯,給它一個名稱,叫做「素齋談禪」。
台北道場有一間梯形的會議室,有六十個位子,我每次規定只邀請四十人,一邊吃,一邊提問談佛法,也是很和諧、快樂。當時,剛好中華航空公司要淘汰舊的碗盤餐具,我說,「你就統統送給我好了。」就把它接收過來。所以佛光山飛機餐用的碗盤,到現在還是那一批,就好像坐在飛機上,在一盤盤的小碟裡,把菜都擺在裡面。
二、參加的對象
我記得台北道場在一九九四年,前後一年,一共舉行了兩百多場素齋談禪,假如以平均四十個人一場的話,兩百多場也有近萬人跟我素齋談禪過。爾後我多以這種方式宴請,現在回憶起來其中參加過的對象,真是包羅萬象,有政治、企業、司法、藝文、醫護、傳播、教育學者、宗教等各界人士,在這裡列舉一些當時各界代表性人物:
一、政界朋友,如:
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
監察院長陳履安
前參謀總長郝柏村賢伉儷
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
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
現任台北市長郝龍斌賢伉儷
國民黨社會工作會主任鍾榮吉
省府副祕書長秦金生
新聞局胡志強局長
新聞局國內處處長鍾京麟、副處長劉壽琦
僑委會委員長章孝嚴
台中市長林柏榕
永和市長林德福
中央社工會編審周燕菱
社工會主任吳挽瀾
立法委員沈智慧、林志嘉
國大代表高惠宇
台北縣議員蘇貴碧
台北市議員江碩平、秦慧珠
台中市議員廖松柏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局長蔡定芳
台中住都局隊長陳志鴻
泰山鄉鄉長黃中興夫婦
前駐日代表蔣孝武夫人蔣蔡惠媚家人
前民航局長陳家儒
前華航董事長夫人司徒馮美玉
二、企業界朋友,如:
美國CW副總裁孫國燕
中華化學纖維董事長薛伯輝
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蔡其瑞
日盛證券董事長陳國和
遠東建設董事長趙藤雄
金車企業董事長李添才
高岡屋董事長楊德勝
鴻洋科技公司董事長蔡裕平
華懋國際廣告股份有限公司蔡裕民
中華工程董事會主任祕書張忠嘉
名美企業經理鍾恆玲
愛耘事業董事長陳麗瓊
囍美實業董事長郭儒鈞
凱仁實業董事長蕭秀梅
一瑋企業負責人陳金珍
陸光董事長徐素苓
鍾安蒂露女子健美院總經理田維莉
佳鈴進出口董事長李月裡
華昌國際投資常務董事許瑪玲
國芫建設實業董事長張幼祥
惠惠企業董事長孫陛麟
美國加州房地產代理人陳麗娟
禮儀推展協會理事長陳冠穎
飛傑關係企業董事長林秀瑾
鴻運航空貨運董事長劉美芳
裕鼎興業總經理鍾紹和
新安營造董事長陳明哲
佳美貿易公司董事長洪碩伯
澍河養老院董事長洪許秀子
吉美科技總經理林宗儒
福馨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游祺祥
旭旗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韋樟輝
青年音樂家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和慧
生產力公司董事長張忠弘
崇佑建設副總經理劉明謙
楷模公司關係顧問公司王耀斗
新萬達有限公司總經理卓錦鯨伉儷
首都藝術負責人廖述昌
德翊廣告負責人李芬萍
瑞聯建設總經理周瑞
寶琨建設董事長張愷紘
第十一信用合作社理事長蔡鈴蘭
全國飯店董事長吳和田
三采建設董事長廖福澤
東順興業董事長黃義豐
力山工業董事長陳瑞榮
林氏集團董事長林振廷
太子建設公司總經理莊南田
百年建設總經理陳美龍
廣合建設董事長張章得
廣信開發董事長周文龍
凱吉建設董事長林清和
新廣陽實業董事長張耀煌
十方機構董事長沈英標
德春企業總經理張進益
拓凱董事長沈文振
中貴建設董事長曹俊彥
郁欣董事長陳子文
梅林素食館董事長夏照林
鍾曜明夫婦
三、藝文界朋友,如:
《講義》雜誌社長林獻章公司所有同仁
郭嗣汾夫婦、袁睽九﹙應未遲﹚、
尹雪曼、程國強夫婦、沈靖、
邱七七、黃文範、姚曉天、
潘人木、李萼、司馬中原、
郭晉秀、楊小雲、劉枋、
姚家彥、蔡文甫、姚宜瑛、
符芝瑛、王慶麟﹙瘂弦﹚、
劉靜娟、田新彬、陳宏、
朱安平、方梓、周志敏、
陳其詮伉儷、陳其茂伉儷、
劉國松、馬相伯、王榮武、
許義郎、唐追雲、江隆芳、
曾得標、陳松、王建生、
張立宗、許明山、鍾俊雄、
許輝煌、莊佳村、陳甲上、
曾俊義、舒曾祉、林木川伉儷、
黃書文、白滄沂、洪進國、
黃源龍、陳明善、謝棟樑、
巫秋基、孫迎風、胡坊昱、
陳聖政、陳冰等人、顏小仙、
林天從、趙宗冠、黃映蒲
四、銀行界朋友,如:
台銀經理魏綸洪
花旗銀行副理常閣寧、楊菁菁、陳麗雲、張麗淑
土地銀行台北副理吳明雄
華銀襄理柯守禮、朱美月、張滿枝
合庫經理劉泉水、副理張素玉、王淑美、陳美妃
中央銀行趙志昌、殷正發、樓京瓊
第一銀行徐英英、高靜梅、劉貞枝、巫靜鑾、郭麗芬
五、媒體界朋友,如:
新聞界前輩《新聞鏡》雜誌歐陽醇
老報人陸鏗
《聯合報》顧問張佛千
《自由時報》執行副社長俞國基
《台灣日報》發行人兼總編輯司馬文武
《天下.遠見》創辦人高希均、發行人兼總編輯王力行
《中時晚報》專欄作家平路
《中央航空》國際版總編輯胡有瑞
《時報週刊》副總編輯吳鈴嬌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卜大中
《聯合報》總編輯項國寧
《中時晚報》發行人林聖芬
《中央通訊社》梁君棣
《中央日報》牟文敏
《臺灣新生報》李木隆
《中華日報》劉添財
《中國時報》張景為
《中時晚報》李建榮
《聯合報》馬道容、陳鳳馨
《青年日報》楊中興
《經濟日報》李順德
《民生報》黃士榮、陳偉民、卜人美
《工商時報》斐偉
《自由時報》李秀姬
《民眾日報》藍大衛
《臺灣時報》黃文宗
《臺灣日報》全嘉莉
《臺灣新聞報》張淑芳
《自立早報》周美里、瞿德忻
《自立晚報》王英銘
《中國晨報》林鼎哲
《太平洋日報》丁立立
《大成報》總編輯邱苾玲
台視節目部經理顧安生
台視新聞主播記者葉樹姍
台視公司王智應、趙乃平
中視公司章國珍、石偉民
華視公司蔡宜容、張白波
中廣電台袁棟
中央電台周大光
警廣電台王振武
空軍電台涂光大
漢聲電台張子為
正聲電台周泰生
天南電台徐勝美
台北電台吳英仁
國聲電台廖悅佑
勝利之聲電台范鶯萍
六、教育界朋友,如:
台北市教育局督學賴明伸
東吳大學校長章孝慈
東吳大學法學院院長程家瑞、教授袁坤祥、楊楨、成永裕、范建得、
鄧衍森、林世宗、潘維大、黃陽壽、王嘉麗教授
趙寧、趙怡、趙健三兄弟
文化大學教授李義仁、黃天才
國立藝術學院人事主任林玉泉
台北師範學院教授張笑虹
立人小學董事長鄭惠芝
明德家商校長林義雄
明湖國中校長陳世昌
五常國中校長吳忠基
北投國中校長鄭茂正
大直國中校長詹益東
螢橋國中校長蘇萍
雙園國中校長周韞維
瑠公國中校長林堯文
永春國中校長吳武雄
日新國小校長簡毓玲
雙連國小校長葉春美
東湖國小校長周乃文
北投國小校長趙炎煒
東山高中教務主任陳佳源
桃園國中訓導主任吳於明
智光商職心理輔導組長道融法師
佛光會教師分會會長李虹慧老師
七、司法院朋友,如:
台北高等法院庭長王振興
士林高等法院庭長林富村
台灣高等法院庭長黃奠華
台灣高等法院檢察署檢察官朱楠、張瑞楠、陳榮宗、顏大和、莊明智
台北地方法院庭長王昱之、林朝松、
吳昭瑩、官有明、黃正興、藍獻林、
林茂雄、吳崑仁、陳博志、連正義、
王培秩、黃國忠、葉海萍、徐昌錦、
林俊益、陳坤地、王淑滿
司法院副秘書長林國賢
司法院大法官楊與齡、史錫恩
板橋地方法院院長呂潮澤
基隆地方法院院長王廷懋
新竹地方法院院長陳丁坤
司法院秘書處處長謝其松
八、宗教界朋友,如:
彰化縣佛教會理事明宗法師
回教協會理事馬名正
中華理教總會常務理事黃天涯
天理教桃園布教所所長馮悟敏
一貫道總會副祕書長廖永康
天德教總會理事胡福林
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洪玉綉
基督教更生團契主任委員孫振明
天主教聖母軍團團長何翠燕
天道總會祕書長洪禎甫
天道總會壇主王維新
軒轅教總部祕書賴燕鳳
天帝教總會祕書詹彩珠
九、演藝界朋友如:
「再世情緣」導演蔡文傑夫婦、男主角楊慶煌、女主角況明潔、編劇陳文貴夫婦
「包青天」編劇陳曼玲、
製作人趙大深、導演李安、
名演員楊懷民、余大任、
名經紀人夏玉順
歌星閻荷婷、張鷗陵、金燕、孔蘭薰、
夏萍、王慧蓮、憶如、于璇、貝蒂、
鮑立、鄒美儀、原野三重唱的王強、
吳合正、方怡、陳麗華。
十、佛光會,如:
蔡辰威、蔡黃碧珠、孫春華、賴麗瓊、
朱水旺、陳重達、黃垂仁、黃賴彩鳳、
劉春昕、莊碧蓮、湯昭子、沈尤成、
洪建勳、鄭松韓、廖文銘、紀素琴、
劉明謙、劉美華、陳嘉隆、謝春夏、
蔡嘉羚、羅光志、陳婉惠、林顯宗、
陳慶廷、呂立、馬杏環、曾悅、
林式斌、陳淑齡、何琇珍、鄭芳美、吳宗盛、吳佩裕、林美惠、
陳金瑛、陳何蔭、楊貴美、黃惠貞、徐秀珠、曾文雄、侯淑美、
劉永祥、曹世村、賴美香、張明藤、張素惠、曾秋燕、陳玲玲、
陳坤練、王詮富、陳林繡綵、林柏宏、許慧仲、許秀琴、林麗珠、
吳錦美、黃上鎮、賴義明、薛雲英、袁陳麗青、吳月嬌
還有,我的台北榮總醫療團隊姜必寧副院長、張燕、江志桓,榮總護理主任徐南麗、醫學博士江永言、西班牙駐台辦事處主任路培基夫婦、建築師蔡博文、陳開南、洪偉祐等,及來自美國、日本、澳洲、加拿大、西班牙等地的中外人士,實在是不勝枚舉,僅以一些代表人物,來說明在台北道場那四十九天舉辦素齋談禪,大家熱烈參與的盛況。
在素齋談禪中,我堅持一、不化緣,二、不請託,他們也從來不捐錢,大家彼此只是來談佛論道,不知現在他們回憶起當初的素齋談禪,感想如何
三、素齋談禪的流程
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大家彼此不認識,要在一時之間把氣氛弄好,讓每一個參與的來賓,都歡喜地賓至如歸,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生性做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把它做到盡善盡美,給人歡喜,所以看似一場輕鬆的聊天吃飯,從邀約、迎賓、宴客、送客,我也擬定了一些程序,讓大家有所依循。
•邀約
1、請柬應於兩週前寄發。
2、請柬要由具名者簽字發出。
3、請柬內應附貴賓證、路線圖、停車證以及參加與否的回條。
4、仔細斟酌被邀請之貴賓名單、席次,尤其注意不適合同一時間相會的人要分開。
5、請柬寄出三天後,應用電話詢問對方是否收到請柬。
6、準備茶果、飲料、紀念品、適當飲食。
7、整理環境、布置會場。
8、服務接待人員的分配,說明服務內容,及注意事項。
9、電話聯絡之相關服務人員,同時將回覆情況迅速告知大家,以便了解。
10、陪客知賓要能講說設宴的意義,態度要親切、適當。
11、宴會前一日再以電話詢問貴賓抵達之時間。
•迎賓
12、賓客光臨時,佛光會的金剛師兄和知賓師姐,於出入口維護交通、協助停車和幫助迎接。
13、所有知賓以及服務人員應於電梯兩旁恭候,貴賓一到,當即上前為其別上胸花,並帶領參觀。參觀後再由服務人員帶至客廳談話,並為其掛上名牌,尋找座位。
14、關心貴賓座車的駕駛員之餐飲、休息和停車等費用。
•宴客
15、宴會開始的時間不得遲於所訂時間十分鐘。
16、座談會應準時開始,之前可附加簡要說明。
17、宴會應儘量準時開席。
18、先行準備飲料,所有餐飲時間為四十分鐘至一小時。
19、座談會中,服務人員不可多次穿梭餐席間。
20、用餐有圓桌、自助餐、飛機餐等不同方式,開始時由主人略加說明。
21、座談會和宴會開始時,應邀請安排一或二位貴賓講話。
22、應準備資料給所有來賓了解,並加以說明。
•送客
23、宴會結束,所有重要接待人員應列隊歡送,紀念品此時發給賓客最為恰當。
大家來吃飯,不只是求其美味,還要吃出歡喜、吃出氣氛、吃出優雅、吃出尊重,器皿要潔淨,應對要得體,飯食不宜太豪華,要讓客人吃得心安理得。素齋談禪至今還為大家所推崇,這是大眾集體創作的力量。
蕭碧霞師姑和覺朗法師所領導的義工師兄、師姐的手藝,參與的來賓都讚不絕口,直呼素食怎麼可以做得這麼好吃。國民黨榮譽黨主席暨佛光會中華總會榮譽總會長吳伯雄也說:「如果外面的素食做得像佛光山一樣,我就不吃葷了。」
民以食為天,人類每天要靠食物滋養色身,滿足口腹之欲,要是能做出迎合大家口味的素食,不僅護生、養生,還是度眾的方便法門。
服務的知賓師姐,送往迎來的親切招呼、燦爛的笑容,也讓賓客留下很好的印象,這些知賓師姐都是富貴之人,平常在家有人給他們添飯做家事,覺得無趣,現在來這裡為大家服務,覺得樂趣無窮。
我記得那時參與的知賓師姐有一千七百人輪流來當義工,如:楊美英、賴春、蔡秀英、胡高緞、賴陳淑珍、徐月華、鄭碧華、曾美玉、劉金蘭、劉惠珍、蕭寶貴、楊淑貞、賴惠琴、黃美惠、朱美玲、黃令蕙、陳莉蓁、黃秀珠、林玉琴、婁佩甄、劉月英、蘇麗華、王淑敏、張美琪、劉秋梅、張美雲等,那時候擔任台北道場住持的慈容法師、當家依德、永妙,和所有在道場的每一個人無不全力以赴接引十方大眾,後來歷任住持當家永平、永融、永範、妙蓮、覺元,以及佛光山全球各道場的徒眾,都將素齋談禪精神持續發揚光大,提升素食的生活文化。
四、人間佛教的禪話
大家前前後後打理好一些瑣碎的細節,最重要的時段就是宴客了,看似吃飯喝茶一般簡單的事情,到了很多人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尤其餐席間最怕有冷場,所以,我一直很用心的揣摩和帶動,每次對象雖都不同,但我可不能每天都講一樣的內容,如何契理契機,讓大家在歡喜的氣氛中享用素食,同時也達到佛法弘傳的因緣。
所幸我的性格,一來以客為尊,二來力行給人歡喜的人生哲學,在應對之間,很自然就和大家打成一片。
用餐的過程中,我要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譬如說:有時我是主角,要率先帶動大家,有時我是導演,邀請擅長帶動的來賓說話或唱歌、表演,有時我也要做配角,適時幾句話,讚歎來賓的表現,實在說,面對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物,我要為他們解難釋疑,我畢生弘揚的人間佛教,注重家庭和諧、夫妻無諍、兄弟友好,我依稀還記得當時幾則禪話公案,現在也記下來給大家參考:
第一個故事:〈媽媽請假〉
有一個小康家庭,丈夫一回到家,都跟太太說:「妳真幸福,一天到晚在家沒有事做,我在外面為公家忙,每日事多心煩。」兒女在各個學校讀書,回到家裡便一直叫著、嚷著,自己在學校裡讀書,如何的辛苦、如何的忙碌,甚至怪媽媽說:「妳在家裡都沒有事做,那曉得我在學校的辛苦。」
一日,女主人跟先生和兒女說,要回娘家探望父母,請假一天,家務就請你們代勞。先生因為是一個科學管理專家,即刻分配工作,自己負責這一天下廚,料理三餐;十七歲的大女兒負責揀菜、洗菜,準備碗筷開飯等;二兒子負責庭園樹木澆水,掃院子裡的落葉;十三歲的小妹,就負責擦桌掃地,整理環境。
一天下來,男主人和三位兒女腰痠背痛,每個人都大喊吃不消,家務太多了。這時大家忽然想起來,我們四個人的工作,都是媽媽在家一個人做!這才感覺到當初怪媽媽太閒了,都沒有事做,是錯了。媽媽很忙,媽媽很偉大,一家人這時才體會到,做一個家庭主婦,是非常的不容易啊!
第二個故事:〈剩菜的故事〉
有一位母親即將要過六十歲生日了,兒女們要為平日持家辛苦的慈母,舉行一個祝壽活動,全家集合商量,要選一個什麼樣的禮物給母親呢?大家想想,幾十年來每個人都添置衣服物品,只有媽媽總是說不要、不要;要想辦一桌好的筵席來邀請母親,但是也有人說媽媽不喜歡吃那許多菜。
大家研究再三,小弟說:「媽媽最喜歡吃剩菜了!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我們就把留下來的剩菜給媽媽享用好了。」
六十歲的壽誕到了,先生和兒女們笑著對媽媽說:「你每次都說最喜歡吃剩菜,因此我們也只有用剩菜來給你歡喜,來為你祝壽。」媽媽含著眼淚對著他們說:「數十年來,我就是喜歡吃剩菜。」
一段剩菜的故事,內心包含了多少的曲折,多少的內情;慈祥的母親,偉大的女性,所謂家庭主婦,就是這樣過了一生。
第三個故事:〈四個老人〉
有一天傍晚,有一位婦人準備把家裡的垃圾拿到外面倒掉。
門一打開,發現四個老人在寒風中顫抖,她心生慈悲,說道:「老人家!天氣寒冷,到我家裡喝杯茶取暖好嗎?」四個老人聽了以後,反問:「你們家裡有男人嗎?」婦人說:「先生上班、兒子去上學了,家裡沒有男人。」
四個老人說:「妳家裡沒有男人,我們不方便進去。」
過不久,先生下班回來,兒女也都下課回到家裡。太太把稍早碰到的事情告訴大家,先生也生起慈悲心,說:「天氣這麼冷,出去看看他們還在不在附近。現在家裡有男人了,可以請他們一起進來吃飯。」
於是婦人到外面四處張望,看到四個老人,趕緊向前說:「老人家!我先生回來了,他想請你們到家裡用餐。」四個老人卻說:「我們四個人有一個規矩,只能派一個人當代表。這位叫做財富,那位是成功,他叫平安,我叫和諧。妳想要什麼,就請那一個人到妳家裡去。」
婦人一聽,回去問先生:「老人家說有個規矩,只能由一個人代表進來。他們分別是財富、成功、平安、和諧,我們要請哪一個人進來呢?」
先生毫不考慮地說:「當然請財富。」婦人是家庭主婦,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平安不是更好嗎?」年輕的兒子說:「成功啦!」最後,三人意見不合起了爭執,女兒見狀連忙勸阻,「別爭了,一家和諧才是最好。」大家聽了若有所悟。最後,全家決定依女兒的意思,請和諧先生進來。婦人就去告訴四個老人:「我們決定請和諧先生進來。」
和諧進了他們家,另外三個老人也跟著進門,婦人疑惑:「你們不是說只能有一個代表嗎?」三個老人笑著說:「我們有一個慣例,和諧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
由此可見一個家庭要平安、財富、成功,只要有和諧,就什麼都具足了。
第四個故事:〈包粽子〉
端午節到了,婆婆叫媳婦包粽子。現代媳婦不會包粽子,但是婆婆的話不能不聽。從清晨包到下午,好不容易包好了。當在煮粽子的時候,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出嫁的女兒,叫女兒趕快回來吃粽子。
媳婦聽了非常生氣,心裡忍不住的嘀咕:「我忙得汗流浹背,妳都沒有關心我的辛苦,現在粽子快煮好了,卻叫妳的女兒回來吃粽子。」
因為心裡不平,越想越氣,把圍裙一甩,換件衣服就跑回娘家。在進門的時候,看到媽媽正在打電話。媽媽說:「女兒呀!我才準備打電話給妳,今天妳嫂嫂包了粽子,叫妳趕快回來吃粽子喔!」
這時媳婦聽了一愣,才感覺到,原來天下的母女都是一樣的!
家庭中,母女有母女的感情,婆媳有婆媳的關係,你能認清母女與婆媳之間的微妙情誼,一切當就釋然了!
五、談禪論道好時光
在素齋談禪中,針對對象的不同,男士多我就說男士法,女士多我就說女士法,我期許自己效法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每次看到義工樂在其中,貴賓意猶未盡,我也以身為眾中的一個,覺得與有榮焉。
台北道場二百多場的素齋談禪,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場,如:前佛光大學校長趙寧、東森電視台董事長趙怡、趙健三兄弟,他們帶來前民航局長陳家儒、前華航董事長夫人司徒馮美玉、華視組長黃維棟、國畫家顏小仙等四十餘人與會。
餐會中,當時台北道場的住持慈容法師以法語教唱,將現場的氣氛帶動得輕鬆又活潑;再加上趙寧即興而作的打油詩,更是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有別於以往一板一眼的講座說法。而這次難得的聚會,大家也把握機會,將心中疑難事提出發問,如︰
•宗教儀式是否統一?
•為何社會問題越來越多?
•什麼是菩薩心?
•靈魂是否隨著人的去世離開肉體?
•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佛法就在這說唱、飲食之間,自然的融入大家的心裡,實在是一件微妙的事情。
中央社工會主任鍾榮吉也曾召集各宗教人士參加素齋談禪,如彰化縣佛教會理事明宗法師、回教協會理事馬名正、一貫道總會副秘書長廖永康、基督教更生團契主任委員孫振明、天主教聖母軍團團長何翠燕等各宗教重要會務幹部的代表三十人。
我想能夠透過素齋談禪和各宗教代表,聚集在一起,實在是意義深遠。我認為宗教間的來往,教主彼此要尊重,不可混淆,教義可以各自發揮,教徒則可彼此溝通往來。人與人間之所以有意見不來往,是因為沒有溝通的關係,因此我們在社會上要負起這個責任,促進融和的工作。
我一生倡導人間的融和,如在佛教裡,我主張南北傳要融和、顯密要融和、禪淨要融和、僧信要融和、傳統與現代要融和。在國際佛光會成立後的第一屆會員大會中,也以「融和與歡喜」為大會主題,雖然各宗教大家信仰不同,但是安定社會、淨化人心的心意是一致的。所以對於各宗教,一直以來我都是抱持著積極友善的態度,和大家保持友誼的往來。
二○○四年政府成立「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承蒙大家的肯定,我被推舉為主任委員,幾次在台北縣政府大會堂舉辦宗教音樂交流,希望透過音樂的往來,增進了解彼此的文化。
二○一一年為了慶祝建國百年,國際佛光會應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邀請,在佛陀紀念館與各宗教聯合舉辦「八二三愛與和平祈福法會」,總統馬英九先生親蒞現場,由單國璽樞機主教帶領大家一起祈願祝禱。當大家萬眾一心為世界和平祈福祝禱時,那裡還有什麼你我分別對立呢?
曾在電視劇「再世情緣」中擔任玉琳國師的楊慶煌先生和導演蔡文傑夫婦、女主角況明潔、編劇陳文貴夫婦;「包青天」編劇陳曼玲、製作人趙大深、導演李安、名演員楊懷民、余大任、名經紀人夏玉順等人,我建議這些有為的編劇、導演、演員們,將來有機會要多拍攝一些宣揚因果慈悲及淨化人心教義的體裁。如拍:
「新西遊記」﹙大唐三藏西域記﹚,宣揚玄奘大師不畏八百里流沙到西域留學的精神,途中歷經百難,仍誓守「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的信念。十八年學成歸來揚名海內外,其著作《大唐西域記》至今已有五十多種譯本。玄奘大師也是第一個將中國文化弘揚到海外的人,他甚至將《老子道德經》翻譯為梵文。希望有「佛教孔子」之喻的玄奘大師他的真正精神能透過電視畫面給予一個肯定,而非一般「西遊記」劇集中的神怪形象。
另外《維摩詰經》裡的「天女散花」、《濟公傳》中救苦救難的濟公、《六祖壇經》中惠能與弟子的公案,都是電視劇很好的素材,如果真能實現,那才是觀眾之福。我不知道我跟大家說的話,能夠達到多少效果。我相信,凡是歡喜播種的,因緣到了,自然就會成就。十多年後,趙大深與戴玉琴夫婦一起來為佛陀紀念館的媒體視聽弘法付出,貢獻良多。
從素齋談禪中,也促進許多的好因好緣,楊慶煌、夏玉順、趙大深先生得知我正在為佛光大學籌募義賣,發起演藝人員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三場「佛光緣老歌義唱晚會」,由胡慧中、曾志偉、張魁主持,邀請蔡琴、江蕙、潘越雲、梁朝偉、楊小萍、謝雷、陸小芬、林志穎、吳奇隆、蘇有朋、陳志朋、金城武等人表演。
後來閻荷婷、張鷗陵、金燕、孔蘭薰、夏萍、王慧蓮、貝蒂、鮑立、鄒美儀、原野三重唱的王強、吳合正、方怡等人,又促成另一場老歌義唱會,對於協助佛光大學辦學,主動發心與熱誠的每一位,我既驚訝又感激。
台北道場舉辦素齋談禪期間,也發生了台北大安森林公園七號公園觀音像去留問題,幾經波折,似有愈演愈烈之勢,因而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自然成為「素齋談禪」的熱門話題。音樂中國出版社「風潮音樂」企劃顧問徐薇謹與總經理楊錦聰,率領一群同事及數位廣播界人士參加。席間,中廣「窗外有藍天」節目主持人陳玲小姐,針對「著相」問題提出疑問︰佛教到底拜不拜偶像?如何才能求得身心的安頓自在?
我回答︰「窗外有藍天,心中有偶像!」中國儒家有謂「見賢思齊焉!」心中沒有偶像,就沒有學習的對象。再者,偶像的觀念,其實人人都有。譬如︰沒有人願意讓父母的照片被人踩在地下,即使是講不崇拜偶像的基督教,也絕不容許耶穌像、十字架被褻瀆,這也表示他們還是承認偶像的存在。
又例如︰一塊布做成國旗,就有人願意為它犧牲生命,因為它代表的不再是一塊布,甚至不只是國旗,而是一個國家民族。這絕不是崇拜偶像,而是因為心中的價值不一樣了。所以,建立心中的價值很重要。
至於一般人以為佛教徒應該都是和平、忍耐、慈悲的,我希望大家不要對此有所誤解,因為忍耐並不是沒有力量,慈悲也不是沒有智慧的濫慈悲。尤其對於一些人常引用《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來指責佛教徒不應該執著一尊佛像,對此我也引用一個譬喻︰一個人要渡河,不能沒有船;一旦過了河,當然不需要把船背著走。
不著相是指果位上,是菩薩悟道的境界,是要在得度以後才說的。沒有得度之前,這尊佛像是很重要的,就像渡船一樣,沒有它就到不了彼岸。所以不可以用「不著相」來要求因地修行的佛教徒,否則不著相,又何須天天拜佛
除此之外,還有一次的「素齋談禪」,也是我弘法事業中非常值得留下紀錄的創舉。由李虹慧老師召集,共有五十多位教育界人士一起參加,那一次的聚會儼然是一次小型的教育會議,成員包括台北縣市各國中、小學的校長、主任、教師等,能夠和這麼多位教育工作者聚集在一起談禪論道,實在不容易。尤其會中大家對國際佛光會當時正在推動的「淨化人心七誡運動」,表現了極高的關切。
「七誡」就是︰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賭博、誡偷盜、誡酗酒、誡惡口。今日社會之所以亂象迭起,主要的原因是個人的不健全,所以推行七誡運動,更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我表示希望這項活動能夠從學校、教育做起,也就是由各級學校,集體帶領學生在佛前宣誓恪遵「七誡」,如同為他們舉行「成人禮」一般,讓學生懂得從今以後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他們從心理學習長大,健全自己。我想如果各校校長願意發動,效果必然更加彰顯,其實七誡活動正是為學校做生活輔導的工作。
另外在弟子覺今的安排下,也邀約了她在警政署、警官學校、警察局的警官同學們素齋談禪。覺今畢業於中央警官學校第五十期,出家前先後在台南、高雄警察局服務達六年之久,後來到佛光山佛教學院就讀,繼而出家。
「警察是人民的保母!」我常想,如果我沒有出家,我的第一志願是當抗日游擊隊,第二個目標是當警察。記得小時候,正逢中日戰爭爆發,每天常見那些游擊隊在家鄉進進出出,心中不由激起一股愛鄉愛國的情操,心想,我去當游擊隊。
中日戰爭結束後,又萌發一個念頭︰當警察去!只是當時在那樣一個閉塞的鄉村,沒有人引進,也沒有門路,想當警察也沒有機會。不過現在我也自許是一個警察,因為宗教與警察對社會、對國家的目標、任務是一致的。
記得總統馬英九先生擔任法務部長時曾說過,宗教是上游,司法是下游,上游的水如果清澈,下游就不用掛念。意思是說,靠著宗教的力量,可以淨化社會、淨化人心。國父也曾說︰佛法可以補法律之不足!法律防患已然,佛法防患未然。
當時佛光會正在積極開展會務,泰山分會督導許橞鄞、寶光分會會長郭麗芬、台中北區分會會長洪金娥、多倫多佛光會的蔡辰光居士,也都順此素齋談禪因緣,邀請各鄉鎮長、代表人士和我一起素齋談禪,藉此提升佛光會在社會的知名度和建立大眾對佛光會的信心。這些點滴因緣的累積成就,讓佛光會今天得以在五大洲開花結果,成為全球華人第一個最大的佛教社團。
我規定素齋談禪在兩個小時之內結束,談話期間有一些藝人,他要高歌一曲,或是要把奇人異事告訴大家,主隨客便,只要是「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淨化的」都是人間佛教,都是我和大家彼此交流互動的好話題。
六、結語
自從開辦了「素齋談禪」,讓新聞界、企業界、藝文界、演藝界等各方面不同人士聚集一起,認識佛教,享受佛法的喜悅,借由素齋談禪的方式,擴大了度眾的範圍,也提升了信眾的層次。
素齋談禪從台北道場開始推展至今,不知道已經辦了幾百場、上千場了。從台北道場的海會堂、法堂、會議室,到能容納上千人的雲居樓二樓、佛陀紀念館的禮敬大廳,從台灣到全世界五大洲各道場,凡是能擺上幾張桌子與人談禪論道的地方,都有我素齋談禪的足跡,這其中不知道成就多少因緣美事。
如今我已屆八十六歲高齡,仍然持續在素齋談禪,弟子捨不得我這般忙碌,常常勸我,吃飯就吃飯,您就好好休息歇會兒,不要那麼辛苦了。可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只怕時間不夠用,我區區個人之安逸舒適,何足掛齒?只盼我這燭火螢光,能夠給人帶來一點光明。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